P3041295.JPG

 

七八年級的朋友們在國小時期一定有過養蠶寶寶的經驗,蠶寶寶幾乎只吃桑葉,因此住在都會區的孩子們,都得驚動父母到處求找桑樹,也成了那段時期深刻難忘的回憶。

桑樹的栽培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,由於整顆桑樹都有食用及利用價值,古代的中國掌權者便懂得輔導農民栽種桑樹,以安定農業社會,成為相當重要的經濟作物。

稚嫩的桑葉養蠶,取得蠶絲、蠶繭,經過染色、印花等加工,製成上好的絲料外銷,更踩踏出歐亞文明交通的「絲路」。台灣早年也曾養蠶種桑,但成本實在太高,現今蠶絲還是仰賴進口。

桑樹嫩葉養蠶,老葉則可入藥。自古農人都會在白露時節採收桑葉泡茶飲用,因為這個時節的桑葉成熟,香氣濃郁,風味甚好,味苦中帶甘,性寒能清熱潤肺;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「桑葉除寒熱、出汗。」,另《本草綱目》:「治勞熱咳嗽,明目,長髮。」可見桑葉入藥,自古便有。近代的日本學者研究指出,桑葉可以降血脂、降膽固醇、穩定血壓及幫助安神入眠。

 

P9150569.JPG

P9150582.JPG

 

為落葉灌木或喬木的桑樹,野生無修剪可高達十公尺,其樹皮富含纖維,材質柔韌不易斷裂,可製成繩索或桑皮紙,亦是國畫的裱褙良材。司馬光編撰的《資治通鑑》便是以桑皮紙來刻印,可惜這種造紙技術現今幾乎已失傳。

桑樹為雌雄異株,若不到花期或結果期否則雌雄難辨,驚蟄時節其新葉與花同時綻放,雄株花序呈葇(葇被古代文人雅士比作女子柔軟細滑的手)下垂狀,雄株由於不會結果,經濟效益不高,經常流浪在外,於鄉野郊次尋得;雌花為頭狀小花苞,花柱有毛,發育聚合成為果實「桑葚」。

 

P3041299.JPG

P3041302.JPG

 

桑葚果實酸甜美味,幼小時為綠色,逐漸轉紅至成熟紫黑色。現今人工栽培的桑葚被廣泛製作成加工食品,包括果醬、果醋、果糖漿、酵素飲、果酒…等,含豐富的維他命B1、B2、C、A、D、胡蘿蔔素、葡萄糖、蘋果酸及鐵質,能止渴滋肝腎,可說是身體的清道夫,其充血液、養顏美容的功效,更是深受女性朋友的喜愛。

逐漸都會化的時代,許多人對桑樹越來越陌生,其實,我們在許多古詩詞中都會發現,桑林象徵田園人居,安樂鄉土的氣息。孟浩然的〈過故人莊〉中:「…開筵面場圃,把酒話桑麻…」,可見有「桑」的地方,就有田園人家。

 

P3041293.JPG

arrow
arrow

    劉於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